清平微信

搜索“清平集团”
或直接扫描关注我们

首页 > 走进清平 > 清平追溯

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发展历史

1、历史区位

      历史上的西关是商贸聚集之地,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位于当时西关街市之中。

 

2、中医药文化传统——清平药香,飘自明清

       荔湾地区中医历史悠久。《荔湾区志》中记载中医药文化传统的相关信息。从解放前到解放后,荔湾的中医街也逐渐向清平街区域集中,拱日西路(即抗日西路、如今的和平西路)成为了一条重要的中医馆街。

明清时期

       已有多位名中医在西关设馆行医,悬壶济世,如岭南名医杜荪伯,擅医小儿疳积的“金公仔”梁燊林,四代行医的谢培初,中医世家王照南等等。

清末民初

       西关中医馆已成行成市,多集中在十八甫附近的冼基和今龙津东路的洞神坊,俗称为“中医街”。冼基因地处华洋杂处、商业繁盛的十三行地区,在清代已是医馆聚集之地。1893年在澳门开办中西医局的孙中山先生得好友陈少白先生协助还在此开设有东西药局。

抗战期间

       冼基大部分医师都逃难外迁,至抗战胜利后才陆续归来并逐渐迁往抗日路(今和平路)开业。

40年代

       在和平路开设医馆的有庄省躬、吴灼燊、李家裕等30多位中医师。

抗战胜利后

       在内街设医馆的中医生先后迁出龙津路行医,形成了新中医街。著名医家计有甘伊周、陈若孔、高健伯、杜明昭、古绍尧、宋展岐、谢泽霖、陈任枚、梁瀚芬等。

建国后

       荔湾大部分中医都以“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找铺位、自己管理、自负盈亏”组成联合诊所。1959年西区中医研究会成立,是年9月西区联合中医院在龙津东路成立。

       

3、历史上荔湾区的部分“中医街”

       清平街南靠沙面,西靠铁路南站,东近西堤,海陆可与省内及全国各地联系。自古至今,商业繁盛,素有“龙口地”之称。建国前三江帮客,各地商贾云集,各行店铺应运而生。猪、鸡、鸭、鱼、果、菜栏林立,茶楼、旅馆、谷仓、碾米厂、钱庄、典押铺也为数不少。建国后有著名的农贸集市——清平农副产品市场。该市场曾经历几开几关,1979年3月恢复开放,并扩展了规模。场地从300多平方米扩展到清平路、梯云东路、全长1公里,占地6000多平方米。市场以品种齐著称。历年来荣获市、省和国家工商行政部门授予“文明集贸市场”称号。

  改革开放后,清平街逐渐由多种农贸产品向中药材专门市场转变,类型逐渐有混杂向单一专业集中,并因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第一个准许经营范围达5大类别的医药展贸平台,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中药材物流的集散地,其影响力遍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海外的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加、澳洲、新西兰等地。

     


        

                  

1958年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清平街陈基带头参加清洁卫生义务劳动

 

 
                        

1958年广东省长陈郁在清平街陈基带头参加清洁卫生义务劳动

     

 


 

 

 

 

4、改革开放后的清平中药材市场

       清平市场创建于1979年,是广州市改革开放的“橱窗”。

       清平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的象征,具有国际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万里、乔石、姚依林等人先后前来视察。黄华华、朱小丹等省、市、区领导关怀备至,先后亲临市场视察工作。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德国前总统维茨泽克、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等40多个国家的政府要员前来参观,令清平市场蜚声海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已经成为了广州市唯一的、中国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1996年7月6日,经国家卫生部、国家工商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批准,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为全国首批8家、全国仅有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2013年10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8个中央部委共同发布,明确规定“除现有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外,各地一律不得开办新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作为全国唯一位于旧城区的中药材市场,该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与岭南地区群众日常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的重要场所。